东山文化极具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

上虞东山,地处四明山脉的曹娥江中部江畔,风光秀丽,历史悠久,人文会萃。距今1700多年前,谢安的祖父、西晋国子祭酒谢衡为避北方战乱,举家来到上虞东山安居。

谢衡来到东山后,建造宅院,整修寺庙,挖掘山泉。东晋建立后,始宁东山一带成为谢家封地。最关键的是谢安十九岁那年进东山隐居,四十一岁时,应诏出仕,留下东山再起名典。不久,谢安侄儿、东晋淝水之捷名将谢玄,也回到东山老家隐居,建始宁南院。后又有谢玄孙子、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,建始宁北院,作《山居赋》,新辟山水诗作。千百年来,谢家历史名人辈出,历代诗人名士慕名而来,王羲之、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、王维等一大批文人名士留下足印,吟唱聚会,东山与谢氏相附相依,名声雀起,进成了千古名相、千古名将、千年名士、千年名家的四明山脉的“四名山”,形成了名闻世界的“中华名山”和独有的“东山文化”。

东山文化内涵十分丰富,这里有“东山再起”的人文精神,这里有中华文化的传承之地,这里有家国担当的精神追求,这里有会稽名士的东山风度,这里有历代名贤的诗文宝藏,这里有曾誉世界的青瓷之源,这里有越中山水的东山美景。

东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地。东山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天下为公、天人合一、家国情怀、责任担当、为政以德、亲仁善邻、自强不息,这些都是几千年以来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。谢安隐居东山二十年,看似“托迹山水得真趣”,实则“放怀天外极大观”。他的一生践行着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中华优秀文化精神。东山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地,是联动古今的文化驿站。

东山是担当精神的里程碑。谢安从高卧东山到成为晋室辅弼的一生,看到了谢安家国情怀的气节和民族气概。国家面临危机时,他抛弃安乐,积极进取,冒着讥讽,毅然出山:无法与权臣抗争时,他忍辱负重,但不扭曲心灵,放弃原则,违背自我;晋室衰微时,他不计安危,挺身而出,扶晋于不倾;登上首辅时,他处处以大局为重,不结党营私,改革进取,以增国力;先秦大兵压境时,他运筹帷幄,沉着冷静,指挥若定,以少生多,赢得淝水之捷;功高成名,遭君王猜忌时,他不恋权势,自请出镇广陵,急流勇退。伟人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谢安:他文韬武略,又机智又沉着,淝水之战立了大功,拖住桓温也立了大功,两次大功是对维护统一的贡献。

东山是生态文明的先驱者。谢安有东山隐居期间,与王羲之等一班东晋名士,“出则游弋山水,入则言咏属文”,热爱生活,热爱自然,与山水和谐相处,与自然天人合一。谢安的一生,一直追逐大观生态观,“仰观宇宙之大,俯察品类之盛”。以致到晋室辅政,也是以“中”为道,以“和”为贵,讲生态政治,讲苍生政治。谢安的侄孙谢灵运,在东山继承长辈的生态人文思想,著书《山居赋》,也讲究山水人文精神,讲究自然生态与人类和谐相处,讲究天人合一观。无论谢安,还是谢灵运,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,对于今天我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,尊重自然规律,践行“绿水青山,就是金山银山”,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。

东山是诗文创新的开创地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诗歌,以玄言诗为主体。山水诗的出现,从谢安、王羲之等开始,一直到谢灵运、谢朓等定形。在兰亭“曲水流觞”活动中,谢安的“薄云罗阳罩,微风翼轻航”,王羲之的“虽无丝与竹,玄泉有清音”。在他们的山水玄言诗中,已有山水诗的“萌芽”。谢灵运不但从东山谢家长辈中吸收了山水诗的营养,更是把山水诗推向了成熟的台阶。谢灵运的“池塘生春草,园柳变鸣禽”,更是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,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,为唐代诗歌的繁荣,奠定了基础。山东谢氏后代谢灵运、谢惠连、谢朓被后世称为中国山水诗的“鼻祖”,是中国山水诗的奠基人。伟人毛泽东多次评价谢灵运在开创中国山水诗的贡献:“山水诗的出现和蔚为大观,是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。如果没有魏晋南北朝人开辟的山水诗园地,没有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派,唐代的山水诗就不一定能如此迅速地成熟并登峰造极”。毛泽东评谢灵运“功莫大焉”!